健康資訊
專注力不足 ∕ 過度活躍症 (ADHD)
什麼是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 Hyperactivity, ADHD) ?
根據DSM V的診斷準則,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主要徵狀包括專注力弱、 過度活躍行為和較衝動。 徴狀必須最少持續6個月,並於12歲前出現,而且在多於2個環境下符合診斷準則(如在家, 學校,與朋友相處), 及影響社交、學業或工作。
徴狀包括:
專注力不足的徵狀:
-
難以留意細節,容易犯不小心的錯誤
-
難以長時間專注於同一件事情,如:學習、日常活動、需要耐性的遊戲
-
難以細心聆聽別人說話
-
難以按照指引做事,經常無法自行完成日常事務
-
做事缺乏條理,難以妥善安排和組織學習和活動
-
抗拒或逃避需要全神貫注的事情
-
時常遺失日常學習或活動的所需物品
-
很容易受週遭環境影響而分心
-
善忘, 冇記性
過度活躍、衝動行為的徵狀:
-
難以安靜地遊玩或參與靜態活動
-
「無時停」, 無時無刻也在活動,像不會停下來
-
太多說話(多言)
-
問題還未問完,便搶著回答
-
難以在日常活動或遊戲輪候或排隊
-
常中途打擾或騷擾別人的活動或談話
-
在不適當的場合四處跑或攀爬
-
常手舞足蹈,或在座位上不停地扭來扭去
-
在課室或需要安坐的場合,經常離開座位
根據以上診斷準則,大致可分為三類:
-
專注力不足型
-
過度活躍/衝動型
-
混合型
這些徵狀容易對孩子的日常生活,學習和社交上造成一定的困難,甚至可能導致影響情緒或自我形象。硏究發現,部分徵狀較明顯及持續至成年階段的患者,可能會影響工作,及增加人際衝突、打架、濫藥等情況。以往這些孩子可能被誤解,被標標籤為「百厭」或「懶惰」。然而通過對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了解,及早發現並為孩子安排評估,
繼而進行適切的治療,可以大大減低對孩子的學習和日常生活的影響。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普遍嗎?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2016年統計的數據,約9.4% 的兒童有不同程度的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男生比例較多:男童12.9%,女童5.6%。在香港,根據衞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服務的資料顯示,在 2016 年確診的新症中, 男女比例約3 比 1。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有什麼成因?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並不是單一成因,遺傳是其中一個因素,如家族中有成員,尤其父母及兄弟姊妹確診,患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機會比一般人為高。
根據研究顯示,確診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患者,腦部結構及功能有以下異常:
-
大腦及小腦的體積較一般人小
-
前腦( 前額葉)功能較弱
-
小腦功能較弱
-
基底神經節較小
-
腦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水平失調
這些異常,影響腦部負責執行功能的區域及工作記憶,導致專注力、行為與情緒的控制、安排及組織工作的能力較弱,以及其他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的徴狀。
家庭的管教及環境並不會導致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但會影響病情的嚴重程度、影響行為,及對生活造成影響。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
兒童階段:
患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兒童,
於兒童時期可能導致發生意外或受傷的機會增加,亦於求學階段影響學習。於人際關係方面,亦可能因為欠缺耐性而容易與人產生磨擦。孩子有機會因為學習及社交上的挫敗而産生焦慮,抑鬱等情緒問題,更有機會影響個人自信。部分兒童可能同時患上其他發展障礙,例如讀寫障礙、發展性協調障礙,或其他行為及情緒問題(如焦慮症)。 -
成年階段:
如情況未能改善, 徵狀可能持續至成年階段,令工作及人際關係受影響,增加與人發生衝突、打架、濫藥、情緒問題等情況。
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有什麼治療方法?
根據研究,藥物及行為合併治療為最有效的治療方法,而兩者合併的治療效果比只用其中一種方法優勝。
六歲或以上而徵狀比較嚴重的患者,藥物治療能有效改善專注力,減低過度活躍及衝 動等徵狀。而兒童的行為,尤其學習上的問題及反叛性的行為,必須配合適當的行為治療,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及家長有效的管教方法去改善。
六歲以下的兒童,由於未有太多大型研究及數據支持藥物治療用於這個年齡層,行為治療為主要治療方案,目標是鼓勵良好行為,訓練情緒管理技巧,提升人際關係技巧,提升解難技巧等。行為治療亦要配合家長的正面及有效的管教技巧,以及老師在學校的適當教學策略。例如:活動前給予淸晰目標及指引,把工作步驟拆開,步驟之間給予適當的休息時間,持續鼓勵及予以讚賞,工作或活動時減低外界或週邊的干擾,減少造成分心的機會。課堂上,老師可安排孩子坐位較為接近老師,多給予口頭或視覺提示,或安排能給予孩子提點的同學坐在附近。老師亦可安排一些小任務給孩子,讓他/她更投入課堂及增加自信心。
嚴重個案而行治療未能有效改善徵狀,則可能需要加上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方面,主要分為兩類。大部分情況中樞神經刺激劑為首選,目的是提升腦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以達至提升專注力的效果。研究顯示,75%的患者服藥後專注力有明顯改善,過度活躍及衝動行為亦減少。藥物有長效及短效,醫生會按兒童的實際情況及需要而決定。
藥物常見的副作用,包括食慾不振、失眠、影響睡眠質素、難於入睡、腸胃不適、作嘔、肚痛、體重下降、肌肉抽搐、頭痛、情緒低落或焦慮,煩躁不安等。這些副作用一般都是輕微和短暫的,調教劑量及服藥時間通常可以作出改善。
另一類藥物為非中樞神經刺激劑,一般用於中樞神經刺激劑無效的個案。
若家長懷疑孩子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應該什麼辦?
若家長懷疑孩子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可以尋求兒科醫生或精神科醫生進行詳細的發展及行為評估,並為確診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兒童安排適當的行為治療或/及藥物治療。學前兒童如同時確診其他發展障礙,如學習障礙,發展遲緩等,可經由兒科醫生或臨床心理學家,轉介輪候社會福利署轄下的復康服務,包括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EETC),到校服務(OPRS)、幼稚園暨幼兒中心兼收弱能兒童計劃(ICCC), 或入讀特殊幼兒中心(SCCC)。
教育局亦會為學齡兒童安排教育心理學家為教師和兒童在校內提供支援。坊間亦有不少非政府機構舉辦兒童行為訓練小組和提供家長支援。
由於如患者於兒童期未能有效症妥善治療,徵狀有機會持續至成年階段,影響工作及人際關系,因此如家長懷疑小朋友有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的徵狀,應儘早求診,及早處理。
專注力不足 ∕ 過度活躍症 的成因
目前,醫學界仍然未能完全了解ADHD的成因,但普遍相信它跟遺傳基因有關。此病有家族性遺傳傾向,患童以男孩的比例較高。